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济南报道
让地铁、大型冲压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和噪音不再扰民,让大型建筑、桥梁在风力作用下安然无恙,这都离不开振动控制技术。尹学军带领团队填补了我国在振动控制技术领域的空白,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等9000余项振动控制工程,使我国不仅已跻身振动控制技术世界先进水平,还实现了向各国的技术输出。
(资料图片)
从技术进口到技术输出
1985年,尹学军被公派至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初到德国就被其工业现代化水平深深震撼。他默默许下心愿,一定要将西方先进技术学到手,让祖国人民也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尹学军在德国一家公司工作,掌握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振动控制技术。在了解到我国在该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巨大的差距后,他看到了国内众多领域对振动控制技术的迫切需求和该技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回国报效使命感。
自主研发、技术本土化是发展的必经之路。1998年,尹学军怀揣着这样的情怀,回国创立了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2007年他又根据市场进展需要,成立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噪声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但当时,在我国中高端振动控制装备基本是一项空白,主要应用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面对巨大的技术差距,尹学军带领团队和国内各领域专家密切合作,自主研发设计了国内首个火电、核电汽轮发电机弹簧隔振基础,隔振后汽轮机组基础的振动速度只有1.33毫米/秒,是国际标准的优中之优。
他们发明的“宽频型约束阻尼钢轨减振降噪抑磨技术”性能指标全面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产品,解决了困扰铁路行业100多年的难题。不仅用于国内众多城市地铁的降噪,还出口德国和巴西,实现了我国高端振动控制技术的反向输出,为中国制造赢得了荣誉。
突破核心技术完成9000余项振动控制工程
2018年9月16日17时,超强台风“山竹”肆虐广东。港珠澳大桥上的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6级,接近港珠澳大桥最大设计风速。尹学军团队紧张地盯着大桥的监控信息。
“桥梁索力正常,位移、振动都在设计范围内。”港珠澳大桥及其抗风减振系统圆满地经受了16级超强台风的实战检验,港珠澳大桥的抗风振动控制技术也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树立了新标杆。
“大桥接受了考验,我们也完成任务了!”尹学军自豪地说。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对抗风减振系统技术指标非常苛刻。自2012年起,尹学军就带领一支研究团队,配合项目方进行桥梁抗风减振系统的技术方案论证工作。
2013年夏天,尹学军团队提出的悬挂式调谐质量减振技术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正式开始了桥梁抗风振调谐质量减振系统(TMD)的研制工作。为了保证港珠澳大桥这项举世瞩目超级工程120年的超长寿命和台风下的结构安全,尹学军选择了难度更大的悬挂式TMD,对研制方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难度大的技术方案,1个TMD就有3500多个零件,92只TMD总共用了30多万个零部件。为检验产品耐久性能,2013年10月,评审专家建议做整机抗疲劳试验。但是,由于产品体积大、振动行程长、激励功率大,当时国内找不到合适的试验机。有着工程完美主义的尹学军,干脆迎难而上,自行研制了一台专用的试验机,并在2014年7月成功地完成了足尺整机300万次抗疲劳试验,通过了专家组的首件评审。
如今,港珠澳大桥桥箱里92套单体重量最高达4.8吨的调谐质量减振器,如同太极一般制衡着桥梁的振动,时刻呵护着这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的安全运行。
港珠澳大桥抗风振、世界最大的螺旋压力机减振、岭澳二期核电站汽轮发电机组隔振、国家空间站航天员锻炼跑台减振、福清和田湾核电等40多台多种机型的核电机组隔振……尹学军团队的振动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在全国9000余项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大型工业装备、电力、轨道交通、建筑桥梁等领域,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